关务小二 发表于 2021-12-24 15:08:41

重庆市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2021年12月1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发布重庆市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详情如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1〕146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2月13日(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重庆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加快推进重庆市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以下简称分拨中心)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依托重庆“四向”国际物流通道,以“五型”(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各类开放平台资源为核心要素,加快完善国际物流分拨体系,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助力我市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
二 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坚持“两只手”有效协同,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监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配置。需求引领,科学布局。立足国内大循环,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区域产业发展和贸易需求为导向,聚焦重点商品品类,打造具有差异化特色的分拨中心运营网络。立体互联,高效开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构建多个分拨运营基地有效对接、多种运输方式高效协同的立体互联分拨体系,促进全市国际贸易分拨业务提质增量。创新驱动,激发活力。统筹推进机制、业态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集成应用,提高分拨中心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探索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三 发展目标
到2025年,立足重庆、联动成渝,面向国际、辐射内陆的国际物流分拨体系基本完善,“两主三辅多特色”分拨运营基地基本建成,国际物流分拨能力大幅提升。
四 重点任务(一)优化布局,搭建分拨运营基地网络体系。1.重点打造“两主三辅多特色”分拨运营基地。在原有“1+3”分拨运营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和范围,打造“两主三辅多特色”分拨运营基地布局体系。
(二)突出特色,推进分拨运营基地错位发展。
2.加快建设两个层级六类商品分拨中心。围绕全国影响力和区域影响力两个层级,聚焦机械及电子料件、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大宗工业品、快消品、农副产品、药品及生物制品等重点品类,建设六类具有差异化特色的分拨项目。
(三)内畅外联,推动分拨中心通道网络建设。3.构建高品质国际物流分拨通道。东向推进沿江港口资源整合和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以江海联运为主、铁水联运为支撑的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南向统筹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各枢纽节点和境内外分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培育泛亚铁路联运、跨境公路运输,推动通道提质增效。西向优化开行线路,推进集结中心建设,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高质量发展。北向提升渝满俄国际铁路联运便利化水平,打造多元化陆上国际物流通道。空中扩大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权开放,新开或加密国内外航线,构筑覆盖全球主要航空枢纽的货运网络。
4.完善物流分拨网络基础设施。加快长江上游干支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推动对外货运铁路改造升级、进港进园铁路专用线建设,强化铁路干支网络。完善民用机场体系,优化货运功能布局,统筹规划建设重庆新机场。推进分拨运营基地公路集疏运网络及“一区两群”快速骨架公路建设。加快分拨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仓布局。
5.推动多式联运标准化衔接与模式创新。引导标准化运载单元和专业化联运设备普及,鼓励标准化运输装备换代升级。开展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标准体系研究,推动不同运输方式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和服务规则等有效对接。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探索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凭证功能。加大“散改集”力度,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产品。探索高铁货运和空铁联运产品。加快推进国家和市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四)内增外扩,培育分拨中心资源集聚新动能。6.打造高质量国际消费市场。积极打造寸滩国际新城、沙坪坝国际物流城,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品牌、高端产业等要素集聚,融合重庆地方特色的国际消费集聚区。鼓励具有国际影响力与高端要素配置能力的企业落地重庆,提高高端消费服务能力。探索境外品牌整车生产厂授权平行进口模式创新,着力构建覆盖进口采购、国际物流、保税仓储、展示销售等的进口汽车全产业链,做大大贸车保税进口和平行进口车规模。做大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做大传统文化产品贸易。发展保税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
7.打造高水平大宗商品期现货交易市场。鼓励两江新区、江津区、巴南区、万州区、长寿区、涪陵区等集聚整合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和商贸流通需求,打造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集群。支持分拨运营基地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采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收(交割)堆场、仓库,扩大资源性产品、农副产品进口规模,打造大宗商品电商平台。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发展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等业态模式。推动国内期货交易所在渝设立相关品种期货交割库。
(五)育招结合,壮大分拨中心市场运营主体。8.壮大外贸市场经营主体。实施“外贸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外贸龙头企业。开展“千企贸易帮扶成长计划”,支持中小外贸企业聚焦主业提升专业化水平。集聚一批具有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等综合贸易功能的地区总部,支持高能级贸易企业在渝开展跨国集中采购和分销。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政策框架和配套监管政策,积极培育、引入外贸综合服务龙头示范企业。
9.壮大国际物流供应链市场经营主体。鼓励本地龙头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国际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国际供应链企业转型,支持物流企业与外贸企业融合发展。支持本地物流供应链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跨境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实力型物流供应链企业来渝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
(六)提档升级,提升协同联动智能化分拨能力。10.建设智能化分拨运营基地。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分拨运营基地的应用示范。推广智能物流装备和技术应用,推动分拨运营基地装备技术升级换代。强化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货物、载具、场站等物流全要素数字化,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
11.建设标准化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重庆市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探索国际物流信息标准化应用,推进国际物流信息资源对接,推动多平台及跨区域间物流信息的高效流转,实现电子订舱、信息发布与查询、数据分析等服务功能,促进各分拨基地的调度与运营。
(七)提质增效,营造优质高效市场营商环境。12.强化跨境金融服务支持。加快构建新型跨境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对标自由贸易港,探索开展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支持。支持银行依据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市场主体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鼓励银行围绕分拨中心建设需求,提供更加便利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提高大宗商品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占比,助力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13.提升贸易分拨便利化水平。持续推进口岸通关和物流模式改革,优化进出口流程,协同提升重庆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和制度创新水平。推进口岸物流单证全流程无纸化,提升口岸物流作业综合效率。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确保目录清单之外不得收费。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全链条延伸,实施预约查验、预约调箱等工作。进一步深化与新加坡国际贸易信息化合作,适时推进与东盟国家通关合作对接。
五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强化重庆口岸物流发展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统筹分拨中心建设制度设计、改革保障、项目推进等事项,确保重点任务落实到位。(二)加强政策保障。完善分拨中心支持政策,确保政策的引领性和可操作性。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各区县(自治县)、园区管委会在空间规划、用地指标、项目补贴等方面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三)加强实施管理。建立分拨中心示范项目库,动态跟踪管理。积极支持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做好示范项目服务保障,优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附件:重庆市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分工
来源:关务小二整理自重庆海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庆市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